近年来,全球跑车制造商频繁面临芯片短缺问题,导致部分车型交付延迟甚至停产,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传统燃油跑车,更波及电动超跑等新兴领域,为何高端跑车的芯片供应会陷入困境?本文从多个维度剖析核心原因。
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暴露
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,马来西亚、台湾等芯片封装测试重镇多次遭遇停工,以意法半导体为例,其马来西亚工厂停工直接影响多家欧洲跑车品牌的ESP(车身稳定系统)芯片供应,即使像保时捷这类采用定制芯片的厂商,也不得不将部分订单推迟6-8个月。
更棘手的是,车规级芯片需通过-40℃至150℃极端环境测试,认证周期长达2-3年,当8英寸晶圆厂集中转产消费电子芯片时,跑车所需的40nm以上成熟制程芯片产能被挤压,台积电财报显示,2022年车用芯片收入占比仅5%,远低于智能手机的38%。

智能化浪潮颠覆供需平衡
现代跑车的芯片数量已突破1500颗,保时捷Taycan搭载的800V电气架构需要专用电源管理芯片,而兰博基尼Revuelto的混动系统依赖实时能量分配芯片,这些定制化需求与消费电子芯片的标准化生产模式产生冲突。
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增长加剧矛盾,据波士顿咨询数据,2023年单车芯片成本较2019年增长108%,纯电车型芯片用量是燃油车的2.3倍,当特斯拉、Rivian等电动车企大量囤积芯片时,法拉利这类年产量仅万余辆的品牌在采购议价中明显处于劣势。
技术代差带来的生产困局
跑车常用的IGBT(绝缘栅双极晶体管)芯片需要特殊衬底材料,全球仅英飞凌、三菱等少数厂商掌握车规级量产技术,2022年德国某IGBT工厂因氦气供应中断,直接导致多家超跑品牌电驱系统生产停滞。
更前沿的碳化硅芯片领域,科锐(Wolfspeed)的产能已被特斯拉包揽大半,迈凯伦Artura混动系统所需的碳化硅MOSFET芯片,交货周期从12周延长至40周,这种技术垄断使得小众跑车厂商难以获得稳定的高端芯片供应。

地缘政治加剧资源争夺
美国《芯片与科学法案》的补贴政策导致台积电、三星将投资重点转向3nm以下先进制程,这与跑车所需的成熟制程芯片背道而驰,欧盟要求2035年全面禁售燃油车的政策,迫使宝马M部门、AMG等性能车系加速电动化转型,进一步推高芯片需求。
2023年某德国跑车品牌为获得足够的MCU(微控制单元)芯片,不得不接受涨价300%的合同条款,这种供需失衡在短期内难以缓解,因为新建一座成熟制程晶圆厂需要至少18个月建设周期。
产业转型期的阵痛显现
传统跑车制造商正在经历双重变革:既要维持内燃机车型的生产,又要开发电动平台,这种"双线作战"模式导致芯片采购策略失焦,某意大利超跑厂商因同时开发V12混动系统和纯电原型车,其芯片库存管理出现严重偏差。
智能驾驶系统的普及带来新挑战,激光雷达芯片、高精度定位芯片等新兴品类,需要与Mobileye、英伟达等科技公司重新建立供应链关系,这个过程充满不确定性,特别是对于年产量不足万辆的小众跑车品牌。

面对芯片短缺困局,行业正在寻找突破路径,保时捷已投资参股以色列芯片初创公司,研发专用电源管理芯片;法拉利则与博世联合开发下一代碳化硅模块,可以预见,未来跑车的核心竞争力将不仅体现在发动机参数上,更取决于对芯片供应链的掌控能力,这场"缺芯"危机或许正是推动汽车工业深度变革的催化剂。
(本文数据来源于波士顿咨询、台积电年度财报、欧盟清洁能源提案等公开资料)
笔者观察:芯片短缺暴露了汽车产业过度依赖全球化供应链的隐患,当技术创新与供应链韧性不能同步时,即便是金字塔尖的跑车制造商也难以独善其身,或许这正是高端制造业走向深度变革的前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