定位的本质是回答三个问题
定位不是简单的贴标签,而是一场与用户心智的对话,无论是个人品牌还是企业战略,缺乏清晰的定位就像在沙漠里建楼——地基不稳,方向不明,真正的定位需要穿透表象,找到用户需求、自身优势与市场空白的交汇点。
第一步:解剖需求,找到核心痛点

所有定位的起点必须是“用户需要什么”,而非“我想提供什么”,一家社区咖啡店若盲目模仿连锁品牌主打“第三空间”,可能陷入同质化竞争;但如果观察到周边上班族对快速早餐的需求,转而强调“五分钟带走一杯专业拿铁”,立刻切中痛点。
收集需求的方式有三种:
1、直接对话:通过问卷、访谈记录用户原话,早上排队太久”“找不到适合安静工作的咖啡馆”;
2、行为分析:观察用户实际选择,比如某款低价但口感普通的产品销量意外走高,可能暗示价格敏感型客户占比高;
3、竞品盲区:研究同类产品的差评,功能复杂难上手”可能指向简化操作的需求。
关键在于区分“表面需求”和“本质需求”,用户说“想要更便宜的课程”,真实诉求可能是“担心学习效果不值这个价”——此时优化课程交付效果比降价更重要。

第二步:提炼优势,建立竞争壁垒
优势不是自说自话的“行业领先”,而是能被验证的差异化价值,曾有小型护肤品品牌面临大厂挤压,最终靠“每瓶面霜添加3%真实玫瑰花瓣”的视觉化卖点突围——这个优势同时满足可感知(肉眼可见花瓣)、难复制(供应链壁垒)、直击用户偏好(天然成分爱好者)。
提炼优势的思考框架:
技术护城河:是否有独家专利、特殊工艺或数据积累?
情感共鸣:能否唤醒用户的身份认同(如“为独立女性设计的手提包”);
场景独占:是否解决某个特定场景的难题(如“登山鞋防水性能支撑8小时暴雨”)。

避免陷入“全能冠军”陷阱,某母婴品牌最初宣传“从孕期到6岁全阶段服务”,结果用户记不住核心价值;收缩定位为“解决0-1岁宝宝睡眠难题”后,反而成为细分领域代表品牌。
第三步:验证逻辑,动态调整锚点
定位是否有效,必须经过三重验证:
1、认知测试:将定位语随机展示给目标用户,10秒内能否准确复述核心信息?
2、数据反馈:上线初期用A/B测试对比不同定位方案的转化率;
3、竞争防御:假设竞争对手模仿你的定位,是否有持续迭代的能力?
一家做办公软件的企业曾定位“最懂协作的办公平台”,但用户调研发现中小企业更在意“降低培训成本”,他们将定位调整为“开箱即用,半小时上手”,配合预设模板库,三个月内付费转化率提升27%。
警惕定位中的暗礁
模糊抽象:如“优质服务”“极致体验”无法形成记忆点;
脱离行动:定位必须指引具体决策,若定位“高端定制”,产品线、定价、客服话术都需同步升级;
忽视认知成本:用“重新定义行业”不如说“比传统方案省40%时间”。
定位从来不是一次性工程,当用户习惯变化、新技术出现或市场出现颠覆者时,需要重新审视原有定位,但核心方法论不变:比用户更懂他们的需求,比对手更懂如何满足需求。
真正的定位高手,能在复杂市场中找到那条既符合自身基因、又避开正面战场的小径,这个过程需要理性分析,也需要敢于做减法的魄力——因为聚焦,本身就是一种战略优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