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亚迪的AI模型是什么?怎么使用?

时间:2025-08-05 15:08:44   作者:   点击4

比亚迪AI模型:解锁未来出行的智能钥匙

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引领者,比亚迪不仅在电池与电动技术上持续突破,更将人工智能(AI)视为塑造未来智能出行的核心驱动力,其自主研发的DiGPT大模型、DiPilot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等技术,正逐步融入用户的日常驾驶与乘车体验,这些强大的AI模型究竟如何为车主所用?本文将深入解析其应用场景与操作方式。

智能驾驶:安全随行的AI副驾 (DiPilot)

比亚迪的ai模型怎么用

比亚迪的DiPilot智能驾驶辅助系统,深度融合了计算机视觉、传感器融合与决策规划AI模型,显著提升行车安全与便捷性。

  • 核心功能与使用:
    • 自适应巡航(ACC): 启动后,车辆自动保持与前车的安全距离,跟随行驶甚至刹停,长途驾驶或拥堵路段中,有效缓解疲劳。
    • 车道保持辅助(LKA)与车道居中控制(LCC): 车辆自动识别车道线,辅助方向盘转向,使车辆稳定保持在车道中央,高速巡航时,大幅降低方向修正负担。
    • 自动紧急制动(AEB): 系统实时监测前方碰撞风险,在驾驶员未及时反应时自动介入制动,避免或减轻碰撞,此功能通常默认开启,关键时刻守护安全。
    • 智能泊车辅助: 通过超声波雷达与环视摄像头,系统自动搜索车位并规划轨迹,驾驶员只需根据提示控制挡位与刹车,即可轻松完成泊车操作。

智能座舱:懂你所想的贴心伙伴 (DiLink & DiGPT)

比亚迪的ai模型怎么用

比亚迪的DiLink智能网联系统是座舱AI的载体,而DiGPT大模型的引入,则让车机交互拥有了接近人类的对话与理解能力。

  • 自然语音交互:
    • 唤醒与指令: 说出预设唤醒词(如“你好,小迪”)激活语音助手,即可使用自然语言下达指令:“打开空调调到23度”、“导航到最近的充电站”、“播放周杰伦的歌”、“车窗开一半”。
    • DiGPT加持的深度交互: 得益于大模型的理解能力,系统能处理更复杂、模糊或多轮指令:“我有点冷”——自动调高空调温度并关闭对应出风口;“附近有什么评价好的江浙菜馆?”——结合导航与餐饮信息精准推荐,对话更流畅自然,如同与真人交流。
  • 场景化智能服务:
    • 智能情景模式: 预设或自定义“小憩模式”、“宝宝模式”、“露营模式”等,一句“我要小憩一下”,系统自动调整座椅、关闭车窗、调节空调、播放助眠音乐,营造舒适环境。
    • 个性化推荐: AI学习用户习惯(如常用导航地点、音乐偏好、空调设定),主动提供个性化服务建议,提升使用便捷性。

个性化与预见性服务:专属你的移动空间

比亚迪的ai模型怎么用

比亚迪AI模型致力于为每位用户打造独一无二的驾乘体验。

  • 人脸识别与账号联动:

    通过车内摄像头进行人脸识别,自动登录关联的比亚迪账号,瞬间同步专属的座椅位置、后视镜角度、空调设定、音乐歌单、导航历史等,实现“无感”切换。

  • 车辆健康管理与预测:

    车端AI持续分析三电系统(电池、电机、电控)、刹车、轮胎等关键部件数据,结合云端模型,可预测潜在故障风险,并通过车机屏幕或手机APP提前预警,建议维保,防患于未然。

  • 智能能量管理:

    基于导航路线、实时路况、天气及驾驶习惯数据,AI模型智能规划最优能量回收与输出策略,最大化提升纯电续航里程(EV车型)或降低混动车型油耗,让出行更经济高效。

融入日常的智能体验

比亚迪的AI模型并非遥不可及的黑科技,而是深度融入车辆“神经脉络”的实用工具,从按下启动按钮那刻起,DiPilot已为行程保驾护航;一句“你好,小迪”,DiGPT便开始理解并满足你的需求;账号的自动同步,让爱车成为真正专属的移动空间;而背后的智能监测与能量优化,则在默默保障安全、提升效率。

对车主而言,使用这些功能无需复杂学习,熟悉方向盘上的控制按键、清晰地说出需求、信任系统的自动化处理,就能充分感受到AI带来的便捷、安全与个性化魅力,随着OTA升级持续推送,更多基于AI的创新功能将不断解锁,让比亚迪汽车成为真正“越用越懂你”的智能伙伴。

新能源汽车的竞争,正从单纯的续航与性能,转向智能化体验的深度较量,比亚迪在AI领域的布局与应用,无疑为用户开启了一扇通向未来智慧出行的大门,当你下次坐进比亚迪的驾驶座,不妨多尝试与你的“AI伙伴”对话,体验科技带来的掌控感与温度——这或许正是未来汽车生活的标准形态。

声明: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,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,未作人工编辑处理,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,欢迎发送邮件至:zjx77377423@163.com 进行举报,并提供相关证据,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