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工智能绘画已经从一个新奇的概念,逐渐成为普通人也能轻松上手的创作工具,无论你是想为社交媒体生成一张独特的配图,还是寻找设计灵感,抑或是单纯体验科技与艺术碰撞的乐趣,掌握AI作画模型的使用方法,就如同拥有了一位不知疲倦的创意伙伴。
第一步:选择你的“数字画板”

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,你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AI绘画平台或工具,目前主流的选择大致分为两类:
- 在线网页工具:这类工具无需安装,打开浏览器即可使用,对电脑配置没有要求,非常适合新手入门,常见的包括Midjourney(需在Discord社区使用)、Stable Diffusion在线版、DALL-E 2以及国内的众多优秀平台,它们通常提供免费试用次数,之后需要付费订阅。
- 本地部署软件:以开源模型Stable Diffusion配合WebUI为代表,这种方式需要你有一台配置较好的电脑(尤其是显卡),优点是生成图片完全免费、速度快、无数量限制,并且可以自由安装各种风格的模型和插件,定制化程度极高,适合有较高要求和技术兴趣的用户。
对于绝大多数初学者,我建议从操作简便的在线工具开始,感受AI绘画的基本流程与魅力。

第二步:构思与“咒语”的撰写
这是整个过程中最具技巧性,也最核心的一步,你需要用文字(通常称为“提示词”或“咒语”)向AI清晰地描述你想要的画面,一个优质的提示词,往往能决定作品的成败。

一个有效的提示词通常包含以下几个部分:
- 主体:清晰说明画中有什么,一位身穿宇航服的猫咪”、“一座漂浮在云端的蒸汽朋克城市”。
- 细节与属性:描述主体的样貌、材质、颜色等,金色的瞳孔,毛茸茸的皮毛,抛光金属的宇航服”。
- 场景与环境:说明故事发生的背景,在布满星星的深邃太空中”、“在清晨弥漫着雾气的森林里”。
- 艺术风格:这是赋予画面灵魂的关键,你可以指定艺术家风格(如“梵高风格”、“莫奈的印象派”)、艺术形式(如“水彩画”、“油画”、“赛博朋克插画”、“中国水墨风”)、甚至具体到某部电影或游戏的视觉风格。
- 画质与构图:补充关于画面质量、光线、视角和渲染效果的要求,电影光影、戏剧性灯光、8K分辨率、细节精致、仰视视角”。
撰写技巧:
- 由主到次:将最重要的元素放在前面。
- 使用英文:多数模型对英文的理解和训练更为充分,效果通常更好,可以借助翻译工具。
- 善用分隔符:使用逗号来分隔不同的概念和属性。
- 参考与学习:多浏览其他人生成的优秀作品,学习他们的提示词构成,这是快速提升的捷径。
第三步:调整参数与迭代优化
输入“咒语”后,你通常会遇到一些参数需要设置:
- 画布尺寸:根据你的需求选择横图、竖图或方图。
- 生成数量:一次生成多张图,可以提供更多选择。
- 采样步数:数值越高,AI对图片的渲染越精细,但耗时也越长,通常20-30步是平衡点。
- 提示词引导系数:这个值决定了AI在多大程度上遵循你的提示词,值太低,画面会偏离你的描述;值太高,可能导致画面生硬、过度饱和,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微调。
第一次生成的结果往往不是最终答案,迭代优化是关键。 你可以:
- 基于原图微调:如果某张生成图的大致方向对了,但细节不满意,可以在其基础上让AI重新生成或进行细微改动。
- 精炼提示词:如果画面杂乱,可能是提示词过于笼统或存在矛盾;如果缺少元素,则需要补充更具体的描述,这是一个不断与AI“沟通”的过程。
第四步:进阶之路——探索与融合
当你熟练掌握基础后,可以探索更多高级功能,让创作更具掌控力:
- 图生图:上传一张参考图片,让AI以其为灵感进行再创作,或者改变其风格。
- 局部重绘:对生成图片的某个不满意部分进行修改,而保持其他部分不变,极大地提升了可控性。
- 模型融合:在本地部署的Stable Diffusion中,你可以将不同风格的模型融合,创造出独一无二的画风。
拥抱变化,保持思考
在我看来,AI作画模型的出现,并非要取代艺术家,而是极大地降低了视觉表达的技术门槛,将更多人从“不会画”的困境中解放出来,专注于“想画什么”这一更核心的创意环节,它更像是一面镜子,你对美学、构图和叙事的理解越深刻,你通过“咒语”引导出的作品就越具感染力和独特性。
工具本身没有价值观,但使用工具的人有,动人的不是算法生成的像素,而是驱动它的人类的情感和思想,拿起“提示词”这支新画笔,勇敢地去描绘你脑海中那个独一无二的世界吧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