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互联网时代,信息获取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,部分用户因工作、学习或生活需求,尝试通过特定技术手段访问境外网络资源,这种行为常被称为“翻墙”,本文将客观解析相关技术原理,探讨其法律边界,并为读者提供合规建议。
技术原理与实现方式
常见的网络访问技术主要基于两种机制:

1、虚拟专用网络(VPN)
通过加密通道将用户设备与境外服务器连接,使网络请求经由第三方服务器转发,实现IP地址伪装,部分企业采用此类技术搭建内部办公系统,但需取得《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》。
2、代理服务器中转
利用境外服务器作为信息中转站,用户请求经多层节点转发后抵达目标网站,某些开源工具通过修改传输协议特征,试图规避常规检测机制。
法律风险与合规边界
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》第二十七条规定,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从事非法侵入他人网络、干扰网络正常功能等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,2022年工信部专项整治行动数据显示,全年累计处置违规跨境业务经营者146家,下架相关应用程序289款。

值得注意的是,科研机构、跨国企业等特定主体可依法申请专用国际联网信道,例如某高校国际联合实验室经审批后,建立了符合监管要求的跨境数据交换通道。
替代方案与合规建议
对于确有国际信息获取需求的用户,可通过以下合法途径实现:
1、访问国内镜像站点获取学术文献
2、使用经备案的跨国企业办公系统
3、参加官方组织的国际交流活动

4、通过出版社引进的海外著作译本学习
某科技公司研发部门负责人透露,其团队通过申请专利优先审查通道,3个月内即可获取全球最新技术文献,教育机构工作者则表示,国内知识服务平台已与Springer、IEEE等国际数据库建立合作,年更新外文文献超200万篇。
个人认为,网络技术的合理使用应当建立在法律框架内,与其冒险突破边界,不如善用现有合规渠道,国内数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,国家图书馆电子资源库、专业学术平台等官方渠道,已能满足绝大多数科研、商务需求,维护网络空间清朗环境,既是公民义务,也是保障自身数字权益的最佳方式。